联合国大会上演了一场退场风波,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演讲时遭遇20国集体离席抗议。当他站在讲台上准备阐述“真相”时,面对的是不断离席的外交官和抗议声。现场550名代表中,近20个国家代表团相继起身离开创达盈,空荡荡的座位成为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政策的直接回应。
这一场景发生在2024年9月27日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内塔尼亚胡发言时,巴勒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多国代表纷纷起身离去,会场嘘声不断,甚至传来敲桌抗议的声音。联合国大会主席菲勒蒙·扬不得不多次敲击木槌以维持秩序。
离场的代表来自阿尔及利亚、黎巴嫩、卡塔尔、马来西亚等近20个国家,他们通过集体离席表达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的强烈抗议。这种举动在联合国历史上罕见,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政策的普遍不满。
内塔尼亚胡显然有所准备,他自带了一个多达几十人的“家属团”坐在二楼,每当其发言时便鼓掌叫好。这一安排与一楼空荡荡的座位形成鲜明对比,场面显得格外滑稽。在演讲中创达盈,内塔尼亚胡情绪失控,多次用力敲打讲台桌面。他宣称自己今年没打算来这里,但为了澄清所谓“谎言”才决定出席。他重申以色列要消灭哈马斯、实现加沙地带非军事化的强硬立场,并威胁伊朗称:“在伊朗,没有任何地方是以色列的长臂无法触及的,这适用于整个中东。”
这些好战言论与国际社会期望背道而驰。同场会议上,斯洛文尼亚总理罗伯特·戈洛布敦促以色列立即结束战争,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也呼吁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实现停火。斯洛文尼亚总理拍桌强调:“内塔尼亚胡先生请现在立刻就停止战争!”
各国代表离场的直接原因是以色列近期一系列军事行动。就在内塔尼亚胡联大演讲前,以色列批准了对黎巴嫩真主党在贝鲁特总部的袭击行动。2024年9月底,以军还袭击了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港口和发电站,对黎巴嫩南部真主党目标进行地面打击,并空袭叙利亚。这些行动导致地区紧张局势急剧升级。作为回应,伊朗于2024年10月1日晚向以色列发射大量弹道导弹,以色列则誓言报复。根据联合国数据,中东地区和平指数在2024年9月仅为3.31,相比2023年下降11.6%,呈现持续恶化态势。
内塔尼亚胡在加沙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也是引发离场抗议的关键因素。他在演讲中强调“哈马斯必须被消灭”,并提出“要不归顺,要么灭亡”的二元选择。这种表态与国际社会普遍呼吁的停火和平谈判背道而驰。
更令人担忧的是以色列领土野心的公开化。内塔尼亚胡在联大演讲中公然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标记为以色列领土。2025年,以色列政府批准在约旦河西岸新建22个定居点,内塔尼亚胡更是公开宣称巴勒斯坦国“绝不可能在约旦河以西建立”。这种扩张政策同样体现在戈兰高地问题上。2024年12月,以色列政府批准一项1100万美元计划,旨在将其占领的戈兰高地居住人口翻倍。内塔尼亚胡直言不讳地表示:“戈兰高地将永远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举动遭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
2025年8月,以色列安全内阁经过长达10小时的会议后,批准内塔尼亚胡关于“接管加沙城”的提议。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在会上强烈反对该计划,认为将危及被扣押人员安全并造成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这表明以色列军政系统内部已出现严重分裂。
持续冲突给以色列经济带来沉重打击。数据显示,战争导致以色列旅游业收入断崖式下跌四成,财政赤字膨胀至国内生产总值的6.2%。日益恶化的民生状况引发街头示威,要求结束战争、恢复经济的抗议浪潮席卷各大城市。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孤立态势正在形成。2025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180个国家支持一项呼吁中东停火的决议,只有以色列、美国等少数国家投下反对票。同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联合国巴以两国方案高级别峰会上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纷纷跟进。
面对国际压力,内塔尼亚胡甚至将矛头指向中国。2025年9月,他公开指责中国“主导孤立以色列”,扬言要“反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发言人回应称,这是“病急乱投医”,找错了对象,更开错了药方。
西方国家的态度也出现微妙变化。德国总理默茨宣布暂停向以色列运送可能被用于加沙战争的军事装备。欧盟宣布启动对以色列定居点产品的贸易限制程序。这些举措表明,即使是以色列的传统盟友,对其政策的耐心也在消磨殆尽。
在联合国大会那场尴尬的演讲后,内塔尼亚胡提前结束行程返回以色列。这一匆忙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对国际舆论的一种逃避。然而,逃避无法改变正在形成的国际共识:以色列的强硬政策和领土扩张行为越来越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
这场联大“退场秀”本质上是一场政治博弈。各国通过离场这一象征性举动创达盈,表达了对以色列政策的不满和对国际法准则的坚持。空荡荡的会场座位向以色列传递了明确信号:想要结束紧张局面,除了停止军事行动和撤军,没有其他选择。
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